“霜降后,盘红薯”,说的是霜降后才是收获红薯的时节,盘者,挖也。而在河南省洛阳市各区县,立秋前后,红薯便被“盘”出来“抢鲜”上市。
7月15日,远销上海等地的大超市里,伊川县、汝阳县等地的红薯每斤卖到了20元,比有些水果还贵。这些富硒红薯,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,美味、营养、健康,有品牌溢价。
洛阳“十年九旱” “五山四岭一分川”,人均耕地不足一亩,发展农业障碍多多。而特殊的地形地貌、丰沛的水资源,恰恰造就了生态优势以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,孕育出高山杂粮、时令水果、道地中药材,进而形成了特色种植、水产养殖、牛羊产业、乡村旅游、农产品加工等现代特色农业。
牛满圈、药满山、谷满囤,乡村要振兴、产业必振兴,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、局长赵红艺说:“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,也是实现农民增收、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支撑。”
两年来,洛阳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,立足优势,实施乡贤返乡创业行动、质量兴农行动、科技强农行动、品牌提升行动、主体培育行动、绿色发展行动,通过“链条式”发展,做足、做活“土特产”文章,加快特色农业提质增效,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、有钱赚,现代农业风生水起,沃土生金。
9月初,伊川县鸦岭镇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内,深加工中心无尘车间,随着传送带运转,一碗碗红薯酸辣粉被输送到包装工位;两天后,深圳、上海等地的市民便可品尝到充满“洛阳味道”的酸辣粉。
从过去一筐一筐卖红薯,到现在卖酸辣粉、薯片、薯条……加工产品的多样化和产业链条的延伸,让本来埋在地下的红薯“出尽风头”。
伊川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,耕地面积86万亩,是传统农业大县。2018年,河南省地矿院和河南省有色院对伊川土壤微量元素全面普查时发现,该县的富硒土壤面积有50万亩,占全县耕地近60%。伊川“富硒功能农业发展规划”随之出台,深入挖掘4000年谷子种植历史和上百年红薯种植传统,突出小米、红薯特色产品,打造“伊川小米”“岭上西薯”品牌,构建富硒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。
为破解传统农业效益低、增收难问题,伊川县通过科学规划、技术赋能,在品牌打造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。国家甘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、李强和国家谷子糜子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等行业领军人物,成为伊川产业发展顾问。
2023年7月第一批春薯上市时,各路客商拥进地头,每斤红薯卖到10元~20元,红薯卖出了猪肉价。
“伊川小米”“岭上西薯”入选农业农村部“名特优新”农产品名录,全国谷子、红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连续两年在伊川举行。伊川谷子、红薯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;有加工企业86家,加工能力11万吨;有家庭农场430余家,辐射带动13万人,年产值22.3亿元。
与伊川县山水相依的汝阳县,也在红薯产业上大做文章。该县“水果红薯”有千亩示范方16个、500亩示范方29个、300亩示范方44个,全县红薯种植面积16万亩。
目前,洛阳市谷子种植面积28.08万亩,红薯种植面积53.99万亩。作为旱作农业区,以农为本、抓“土”抓“特”的结果,赢来农特产品销路广、群众增收有保障、地方财政有收益。
“皂角刺扎手bobty·综合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,却很抢手!”9月6日,位于嵩县的河南豫博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药生产车间,药香氤氲,公司负责人郭绍波说,皂角刺药用价值高,很受市场欢迎。
中药皂角刺,从野生到种植,从单一种植到前端育苗、后端加工、终端销售,嵩县形成了集种植、交易、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。“嵩县皂角刺”是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”,九皋镇是“中国皂角之乡”,每年嵩县的皂角刺交易量占全国的75%,综合产值28亿元。
山高为嵩,皂角刺产业并非“一峰独秀”。嵩县山高谷深,日暖夜寒,生态涵养区孕育了柴胡、生地、丹参、银杏等1300余种中药材,素有“天然药库”之称,是中国道地药材强县、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。
嵩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,包括皂角刺在内的丹参、柴胡、连翘、山茱萸、黄精等“六朵金花”特色优势品种,形成了药地、药企、药市、药会齐头并进,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科研一体化的全产业链,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超过60亿元。
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是嵩县的一家老牌药企,依托当地丰富的药材资源,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科技研发、药材种植、中药制造、生物制药、食品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制药企业,生产国药准字号产品和食品保健品140余种。公司总经理李国贞说:“我们有400多名员工,连续多年每人每年为地方财政贡献税收3万元!”
像顺势药业一样,具备全产业链或多个生产环节的还有民生药业、上工强生堂、河南豫博药业、昊隆药业、和顺药业、洛阳奇乃尔艾草等1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。
洛阳的栾川、宜阳、洛宁、汝阳等县,同样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抓手。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05.2万亩、产量21.4万吨。说到底,洛阳中草药产业的崛起之道在于优越的生态自然种植环境——“道法自然”。
“都说家财万贯,带毛的不算,可我这‘毛牛’就值钱!”在地处孟津区横水镇的洛阳君荷牧业有限责任公司、负责人刘海台口中的“毛牛”值钱,指的是洛阳能用“牛”从银行获得,这种被称为“贷”。
2022年7月,洛阳市《关于大力支持牛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出台,正想把养牛事业做大做强的刘海台心里一下子有了底气。2022年12月初,洛阳农行给他办理了700万元“贷”,今年4月中旬,又给他办理了1000万元“贷”。
按照洛阳市“牛羊产业全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计划”部署,洛阳市肉牛饲养量年度增幅为13%,养牛大县增幅不低于15%且逐年增加,到2025年肉牛存栏60万头。
养牛需要买犊,买犊需要资金,买回一头牛犊少说也得万儿八千,即便有发展养牛的自然资源和养牛积极性,谁也做不成“无本生意”。
“本钱”何来?洛阳市有“办法”:市、县两级财政拿出1.6亿元风险补偿金存入银行,用于“政银企户保”农业政策性担保和贴息,与银行合同约定投放养牛16亿元。
本钱有了,那些会养牛、愿意养牛者便是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汝阳县引进国家龙头企业伊利集团优然牧业落户;孟津区谋划1.5亿元地方债建设了奶牛产业示范园;嵩县在全省首家开通了线上“牛交所”,开创了农户集中托管代养新模式“托牛所”;洛宁县建成了金丰农牧豫西肉牛交易市场,年交易量5万头以上。
按照洛阳市产业发展规划,到2025年,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583万亩,优质草畜饲养量达到349万头;创建特色优势专业乡镇40个、专业村240个,形成“一县一业”“一乡一特”“一村一品”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。